冻鲜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 进口食品如何安全进“口”?
发布日期:
2020-08-13

浏览次数:

0
冻鲜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 进口食品如何安全进“口”?

近期,欧美等地肉类加工企业频发聚集性疫情,加之“北京新发地市场疫情与进口海鲜有关”的猜测,不少中国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及其冷链运输等环节安全性的忧虑不断增加。如何才能让进口食品安全进“口”,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 专家:不代表具有传染性

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入的风险,全国海关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风险监测。7月3日,大连、厦门海关从厄瓜多尔生产的部分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上述企业的冻南美白虾虾体和内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毕克新说,对检出阳性的样本,经核酸序列分析并经专家研判,检测结果提示厄瓜多尔三家企业产品的集装箱环境、货物外包装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风险。专家研判认为,检出结果不代表具有传染性,但反映出相关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进口冷链食品源头如何管控? 海关总署:已暂停23家境外肉类企业产品进口

“随着境外疫情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带疫复工’,冷链环节受污染的风险加大。”毕克新指出,海关总署为此加强了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源头管控。

一是要求向中国出口冷链食品的全部105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部门,督促输华食品生产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做好预防措施,保证输华食品安全。二是开展远程视频检查,重点检查境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境外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等。三是针对近期一些国家肉类水产品企业发生聚集性感染疫情,采取暂停其产品进口等措施。目前已暂停德国通内斯、美国泰森等23家境外肉类企业产品进口。

商务部:对进口冷链食品加强监管符合国际标准和规则 与通关便利不矛盾

针对外界对近期中方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是否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是否会对贸易造成不必要干扰的疑问,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明确指出,2020年4月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新冠肺炎和食品安全:对食品企业指南》。中方的相关做法正是遵照权威国际组织所发布的指南和标准。


此外,世贸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专门确认,成员有权为保护人类生命或健康采取必须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新冠病毒是否会通过冷链方式在食品或食品包装留存和传播,目前尚无定论。在此情况下,中方在充分和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冷链食品加强监管,并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同等适用,相关做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


“由于近期食品农产品进口规模持续攀升,进口冷链食品集中到货量比较大,个别港口出现了淤堵的迹象。”李兴乾坦言,“正积极协同有关部门,在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管理的同时,提升贸易便利,减轻外贸企业经营压力,降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几率非常小

“到目前,全球确诊报告的1000多万病例,我国确诊报告的8万多病例,都没有因进食食品而出现病例的报道。”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表示。


她同时提醒,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如果周围环境被新冠病毒污染,或食品从业人员是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有可能对食品造成污染。食品从业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做好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境和设施的卫生消毒。


据她介绍,近期中国各地加强了食品等样品中新冠病毒的监测。截至7月7日,包括浙江、云南、河南、山东、宁夏等地上报的近6万份食品等样品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综合来看,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几率是非常小的。”(记者 李亚南)  


相关推荐